【2022年6月18日,香港】「香江學者計劃週年學術交流會2022」日前於香港浸會大學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圓滿舉行,出席嘉賓包括「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主席、香港研究資助局主席、香港都會大學榮休校長黃玉山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郭毅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岑美霞教授(線上)、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鄭光廷教授(線上)、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楊夢甦教授(線上)、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教授(線上)、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徐海山先生,「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香港都會大學講座教授譚鳳儀以及香港學者協會多位理事,連同香江學者導師和2020屆和2021屆的香江學者,共約150人在線上和線下出席是次學術交流會。
「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主席黃玉山致辭時表示,計劃在過去一年受到全球新冠肺炎影響,香港和內地的往返也不方便,特別是第五波疫情對人員流動影響甚鉅,但香江學者們在香港導師的鼓勵和安排下,研究工作如常推進,亦有學者將部份實驗工作轉移到內地實驗室進行。黃玉山對香江學者的敬業精神表示敬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司長李金生先生預錄致辭,介紹「計劃」以兩地合作互利共贏的人材培養方式。李金生期望日後「計劃」能「更高水平、更具影響、更加開放、更加包容」,讓內地和香港的學術交流更為密切。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二級巡視員劉懋州先生在預錄致辭中,表示香港擁有多所國際知名大學,科研配套支撐充足,許多香港學者能心無旁騖進行研究,劉懋州又指,正值本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也是香港發展科研創新的機遇期,香江學者們可謂適逢其會。浸會大學副校長郭毅可教授代表衞炳江校長在會上對所有線上線下來賓表示歡迎,並指香江學者計劃別具意義,叮囑學者們在研究時要重量重質。
「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主席黃玉山教授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司長李金生先生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二級巡視員劉懋州先生
浸會大學副校長郭毅可教授
大會亦邀請了香港大學講座教授張彤教授為香江學者進行分享。張彤教授的研究方向為環境微生物組工程與技術、環境生物信息學、厭氧生物處理、污水生物處理、新興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污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及致病菌檢測等。發表學術論文超過280篇,總引用數超過27000次(谷歌學術)。張彤教授帶領的跨學科團隊,於香港污水中進行新冠病毒的分析和監測,輔助社區公衛防控監測的整體系統。同樣擔任香江學者導師的張彤教授,正以身教方式,展示以科學家惠民利民的服務精神,激勵香江學者發憤向上。
黃玉山教授與張彤教授對談
3位學者報告評為優秀
經過嚴格篩選,學術委員會於較早時候邀請7名博士後,參與口頭學術報告和答辯並作即場評審,其餘博士後的學術海報亦已提前進行評分。經評核後,學術委員會評審出2020屆香江學者徐藝博士(香港大學)、易敏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和王榮博士(香港浸會大學)等三位學者的口頭學術報告為優秀學術報告。又評審出7位香江學者的學術海報為優秀作品。
往屆學者分享在港點滴
大會邀請2011屆(首屆)香江學者、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太山博士、2020屆香江學者馮如意博士、2021屆香江學者周思捷博士進行分享。在三位跨屆學者歡愉的交流中,香江學者對於在港衣食住行、疫下工作、群體生活與合作都有更好的認識。
「香江學者計劃」是內地和香港聯合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型人才的計劃。由香港學者協會與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委員會簽約,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及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分別為內地及香港執行機構。計劃之兩地合作、互補雙贏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到香港高校、學者、新聞媒體等各方面的關注和好評。自2011年舉辦至今,每年選拔約60名內地優秀博士後到香港隨港方導師參與在港2年的項目研究,十二年來,「香江學者計劃」在兩地攜手努力下,已累計資助594位博士後到港進行研究,每屆學者與在港導師合作產出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超過百篇,對學術研究有重要影響。
2020屆共52名香江學者過去一年在國際學術刊物、學術會議上發表成果,大會已為此收集出版「香江學者計劃週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可於計劃網站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