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8日,香港】「香江學者計劃週年學術交流會2021」日前於香港浸會大學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圓滿舉行,出席嘉賓包括「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主席、香港研究資助局主席、香港公開大學榮休校長黃玉山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郭毅可教授、香港大學副校長宮鵬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岑美霞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楊夢甦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石丹理教授、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教授、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徐海山先生,「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香港公開大學講座教授譚鳳儀以及香港學者協會多位理事,連同香江學者導師和2019屆和2020屆的香江學者,共約180人在線上和線下出席是次學術交流會。
「香江學者計劃」是內地和香港聯合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型人才的計劃。自2011年舉辦至今,每年選拔約60名內地優秀博士後到香港隨港方導師參與在港2年的項目研究,香江學者在港期間,每年與在港導師合作產出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超過百篇,對學術研究有重要影響。
疫下如常展開研究
「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主席黃玉山表示,計劃在過去一年受到全球新冠肺炎影響,香港和內地的往返也不方便,但香江學者們在香港導師的鼓勵和安排下,研究工作如常推進。計劃啟動至今560位內地優秀博士透過選拔,赴香港跟隨導師開展為期兩年的科研工作,首八屆香江學者亦已陸續屆滿兩年合約期,返回內地。
黃玉山續稱,57名第九屆香江學者過去一年在國際學術刊物、學術會議上發表成果,大會已為此收集出版「香江學者計劃週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可於計劃網站下載。
按圖以下載香江學者計劃週年學術交流會2021資料
研究報告出論文集
浸會大學副校長郭毅可教授代表衞炳江校長在會上致歡迎辭,港大副校長宮鵬教授在輕鬆語氣與香江學者分享多年在海外和本港大學學術研究的經驗。校長們喜見香江學者計劃培育出許多優秀科學家,為國家科研事業作出貢獻。宮鵬指出,產生科學發現最有效的機制是培養和維持一個健康的科學家生態群,而不是致力於預測科學發現。他同時叮囑學者們在研究時要重量重質,論文發表量越多不代表創造能力越高。
3位學者報告評為優秀
經過嚴格篩選,學術委員會於較早時候邀請7名博士後,參與口頭學術報告和答辯並作即場評審,其餘博士後的學術海報亦已提前進行評分。經評核後,學術委員會評審出2019屆香江學者楊鏢(科技大學)、丁喆(中文大學)和王文樑(科技大學)等三位學者的口頭學術報告為優秀學術報告。又評審出9位香江學者的學術海報為優秀作品。
香江學者計劃由香港學者協會與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委員會簽約,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及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分別為內地及香港執行機構。計劃之兩地合作、互補雙贏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到香港高校、學者、新聞媒體等各方面的關注和好評。計劃之學術評審委員會由專家學者出任,任職院校主要於大灣區內,本港各所大學學術副校長亦應邀成為計劃顧問。此計劃為香港輸送了高水準的科研人員,也為內地年輕學者提供了開拓視野、廣泛交流的深造機會,促進了兩地不同科研領域的優勢互補。